1)第390章 一点红光去山河_武唐盛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山火之所以会给吴家周围生活的老百姓巨大伤害,跟这个时候落后的生产力是有很大关系的。

  毕竟这个时代既没有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也没有各种先进的灭火手段。当人们发现山火时,要么就是感觉距离自己很远所以可以不理不睬,要么就是简单粗暴的在山火可能侵蚀的方向上砍伐清理出一个隔离带,将山火控制在一个范围当中。

  其实这种砍伐清理隔离带的方式哪怕是在二十一世纪仍然有效,毕竟一片林区被烧毁了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只要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被烧掉的林区很快就能复原,这本身就是大自然的生存之道。

  可是如果一个聚居点树木繁多而人口稀少,当疾风加上大火,很快就会让火场蔓延到城镇当中。人口稀少就意味着没有控制火势的能力,一旦大火进入到生活区,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无法控制了。

  在白云山下有个小县城,平常时候人就很少,但是因为紧挨着官道,而且一年四季干燥少雨,所以朝廷将这个县城作为太原府这一带储粮的官仓。

  官仓制度在中国很早以前就已经完善了,作为典型的农耕文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始终围绕着粮食在运转。民以食为天,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大一统管理经验的民族,中国人早就已经懂的一个道理——谁掌控了粮食,谁就掌控了老百姓,因为老百姓最基础的要求就是要能够填饱肚子。

  跟广袤的国土相比,中国的交通状况却一直要到二十一世纪的二十年代,高铁的全面铺开才算是彻底解决了,一天之内可以抵达国土任何一个城市才算是在交通能力这张答卷上有了一个满意的分数。

  在此之前,交通和运输始终是萦绕在这个古老国家统治者心中无法抹去的痛苦。

  粮食是一种不便于运输的物资,而且是生活必备物资,所以必须要在各个区域筹建官仓。这种官仓跟地方衙门的粮仓不同。地方衙门的粮仓是作为税收的一部分而存在,毕竟在这个时代里,朝廷收税大多数收的是农税,农夫们可不愿意将自己的粮食去跟商人换成货币遭受一次损失之后再缴税,他们宁愿直接用粮食来缴税,而衙门必须要接受这些“税收”,同时将其储存或者是运走。

  如果说每个地方的衙门收起来的粮食都要押送到皇城的粮仓,那无疑是一种疯狂的行为,光是押送这些“税收”耗费的粮食恐怕都不够用。

  但朝廷也不会让那些“税收”始终存放在地方衙门的粮仓里,这样容易滋生腐败,导致严重的问题,同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毕竟粮食还是要掌握在最高领导的手中方才是正理。

  如此一来,在合适的地方修建朝廷直接管理的官仓,就有极大的意义了。

  首先官仓的所有权和管理权都是朝廷的,跟地

  请收藏:https://m.snapd.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